别让假性单亲家庭毁掉下一代培养出哈佛女儿的“猫爸”教育秘籍父母必看
别让假性单亲家庭毁掉下一代培养出哈佛女儿的“猫爸”教育秘籍父母必看
要知道,1户都可以换算成城市里某个小区的住户数量了,可是也没听说哪个小区的孩子全员上大学啊……
很快就有村民在接受采访时揭开了谜底:我们的传统就是重视教育,早在十几年前村里就带头,为每个努力读书的孩子提供上千元奖金了。
大到整个村庄,小到每个家庭,学习氛围都非常浓厚。孩子们从出生起就处于这种尊重知识的环境中,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。
这让小编想起培养出哈佛女儿的“猫爸”常智韬先生,他之前提出的教育理念,和“学霸村”培养k21后代的方式不谋而合。
家庭是一个团队,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生活和教育环境。所以,父母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塑造非常重要。
实际上,课外时间对我们心灵的滋养、视野的开阔、知识的积累意义非凡,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在课堂上学习知识。
首先,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,父母双方要有分工,父亲尤其要参与。中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,爸爸的参与度太低,具体事情做得太少,所以才会有假性单亲家庭之说。
按照中国传统的家庭分工,妈妈经常教导孩子的行为规范以及待人接物规则,实际上,很多孩子会通过对爸爸的印象、认知、帮助或相处的时光来认识外部世界,认识人的社会性。
这不仅是父亲应尽的责任,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讲,收益也是的,也正是父亲发挥影响力的阶段。
其次,家庭教育需要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做分工。我爱人是一位工科博士,非常细致、严谨、耐心,所以在孩子良好习惯和规矩的养成方面,她花的时间更多一些。而我在和孩子的沟通交流方面做的多些。
家长可能不是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家,但是通过对孩子的观察,你会真正了解到孩子的生理、心理发育都规律可寻。
我们能做的就是了解这些规律,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。这样的教育才是不盲目的,有针对性的,远比从其他人那里学到的诀窍要来得实际。
我非常了解年轻家长的从众或者焦虑心态,但我的体会是,你花一些时间陪伴、了解自己的孩子,真正看一些有关儿童心理学或者发展心理学方面的书籍,要有效得多。
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,孩子也是家长的一面镜子,你可以看到自己的DNA以及养成的习惯。你无意间的一举一动,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。
我的爱人除了在研究室里做实验,在家里还要看大量资料、论文。我们给孩子一个印象,学习不是任务,而是生活中的一部分。所以我认为,要求孩子做到的,家长也要做到。
比如,你要求孩子写作业,自己却在不停的玩手机,你把孩子送去培训,自己却在旁边闲聊。这些无形之中对孩子都是有影响的。
每个家长需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,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身体力行,身教胜于言传。
10岁之前,家长占绝对主导地位:你来定规矩,在花时间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重复这些规矩,逐渐内化成他的一种习惯。
家长这时还不能完全放手,要让他慢慢学会自我管理。自觉、自主、自由会带给孩子自信,最终让他们学会自立。人一旦自信了以后,会发挥超乎想象的潜能。
这个阶段的孩子会疏离家长,不那么顺从老师,最信任朋友,因为他们是以平等的视角、相同的话语体系来讨论问题。
所以,父母要放下身段学会倾听。你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,但是不要有结论,让孩子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。
学校的要求、气质以及未来培养目标都要与孩子相契合。我们当时支持孩子入读七宝中学,是因为经过考量后发现该校的教育理念和我的孩子相匹配。
我特别建议孩子小时候参加群体性项目。我的女儿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阶段在艺术团里学习舞蹈的经历,除了培养了她的艺术素养,更让她学会了对一件事的热爱和坚持。
我们要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和明白:如果你不努力或者没有实力,不遵守游戏规则,就无法在团队中脱颖而出,没有人会无条件偏爱你。
归根结底一句话:多花时间研究我们的孩子,多花时间武装自己,努力成长为合格的家长,就可以培养出符合各自天性特质的孩子,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相关文章
- 校园闽南风每周一天闽南语日学方言从娃娃抓起
- 孩子4岁之后有一件事容易毁掉亲子关系大多数家庭都没能避免
- 省妇幼保健院育儿技能训练营开课了
- 育儿小妙招
- 邓亚萍谈儿子打游戏高明的教练式育儿
- 孩子的成长考验的是父母的智慧育儿书单
- 胜过千元早教的5本育儿杂志
- 母婴行业的现状和痛点分析及营销策略
- 前夫弟弟透露珍妮特-杰克逊秘密育有一女
- 太原家里永远欢迎你保姆雇主真心换来真情
- 国内益智乐园武汉开业躺平式遛娃成时尚
- 家长必收藏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
- 育儿方法决定你层次的高低高层次的家长都喜欢用这几种办法
- 育儿焦虑正在内耗父母做好这一点告别焦虑重回自我
- 电视带大的孩子易孤僻别让父母“放养式”的教育坑了娃
- 比如贴吧推广推广等
- 教育部推荐100本0-7岁宝宝基础阅读书目
- 抗疫她力量爱心午餐送不停巾帼家政在行动
- 你和好父母之间就差这两件“法宝”决定孩子一生
- 谈谈作为一名幼儿家长的体会